我国低空经济场景大盘点——2024年低空交通篇④
来源:澳客比分直播网 发布时间:2025-03-30 21:22:59纵观2024年我国低空经济中,客、货交通运输类型场景的发展,以下提炼总结当前主要态势和问题。
城郊环境下的低空客运场景主要充分开发利用通用航空机场、支线机场及其附近低空空域,形成大量新的城市间低空航线。这些机场及低空航线主要选址于城市郊区环境,或紧邻水域,全程远离人口密集区域,外因导致的风险小、便于快速获批并启动运营;执飞机型几乎全部采用成熟型号固定翼通用飞机,如塞斯纳208、皮图拉斯PC-12等,少数航线(如深圳-珠海等)尝试使用了新型eVTOL飞行器,获得了试航成功,但能否真正常态化运营仍有待观察;低空航线整体格局在各个地区均呈现不同特点,成渝地区交织成网、长三角地区外围环绕、长江中游地区当前较为分散松散,此外,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地区的此类场景还深度结合了旅游观光场景特点。
城市环境下的低空客运场景主要灵活使用已有直升机场或直升机坪,选址类型丰富(如民用机场周边、城市公园或广场、建筑楼顶等),深度融入城市环境中,非间接接触城市人口密集区域,站点可达性和受众人群更广泛;执飞机型几乎全部采用成熟型号直升机,如空直135、贝尔505等,少数新型eVTOL飞行器进行了相似环境下的飞行试验,但主要目标仍是适航取证、积累运行数据和经验,距离替代此类场景下成熟型号直升机的常态运营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从低空航线的设立目标和预期人群上看,当前以交通枢纽、景点景区的摆渡接驳为主,多地出现低空“空空联运”、“空铁联运”以及景区专线等场景。
总体来看,2025年低空客运预计将在航线数量、密度、覆盖范围等方面持续增长,但仍处在积累“量变”、未达“质变”临界点,当前面临的痛点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当前,用于客运的eVTOL等新型飞行器装备尚未达到商业化载人运营状态,但这并不能解释部分场景在实质性创新上的缺失。商业场景是一系列商业活动的集合,涵盖了“谁、用什么装备或技术、为谁、在哪里、通过什么方式、提供什么产品或服务”等丰富内容,装备、技术、运行方式、管理模式等任何一方面的创新,都可以看作是场景的实质性创新。当前,观察到一些新出现的低空客运场景,早在大约五、六年前就已有高度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通用航空场景,市场空间不明确,价格、购票渠道、服务标准不公开、不透明,以定制化服务对接少数人群,无法对任何新装备或技术、新运行方式或更大运行规模进行实际验证,基本处于“开通了事”、“解决有无”的状态,很可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悄悄消失”。
深圳的城市直升机客运、成渝的城郊环境低空客运,虽然在装备和技术上无根本变化,但明显将机场、起降坪之间的互通程度拔高到一个新的量级,在客运服务的销售方面,信息高度公开、透明,能够积累低空航线网络化、规模化、受众群体泛化下的运营经验,为低空经济提供了很好的场景样本。如果出现性能更优秀且足够成熟的新型低空装备,这些场景具备迭代升级、进一步开拓已积累市场空间的能力。
当前,诸如“某地到某地打飞的仅需XX分钟”等类似新闻比比皆是。时间=距离/速度,低空飞行器的平均飞行速度明显高于地面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且飞行路径往往更接近直线,因此,任意挑选两处地点,非常容易就能得出低空飞行比地面交通用时大幅缩小的结论。孤立地考察任意两点,飞行比地面更快,这是基本常识,而不是低空场景的竞争力所在,如果两点之间低空飞行反而比地面用时更长,才是罕见、离谱的场景。
当前出现的部分低空客运场景,过于注重强调孤立两点间的飞行时间,但整体来看其商业逻辑是存疑的。例如,某个低空客运场景称其目标是服务于某个交通枢纽/景区/大型活动现场的摆渡,然而,查看地图会发现不仅起飞地点偏僻,降落地点更是距离其所称最终目的地还有非常长的距离。这就是可达性存疑的表现之一。此外,直升机客运当前价格仍然非常高昂,经济性不足,市场空间存在限制。通常可达性和经济性难以同时满足最大化,场景需要严谨、深入的市场分析论证,科学地估计市场需求、交通流量,进而优化节点选址、设计符合需要的机场和航线容量,这也是笔者所在团队的重点工作之一。
当前低空物流发展迅速,相比于低空客运,装备和技术的创新及应用程度更高、更加逼近“量变”引发“质变”的临界点。
低空中端物流场景的运输距离通常在100至500公里之间,运输节点主要依托已有通用机场,运营商与用户多为物流公司等企业(toB模式)。执飞机型目前主要有三类:成熟型号的有人驾驶固定翼通用飞机、前者的无人驾驶改型、新型中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其中,后两类机型很好地体现了装备和技术的创新,在部分场景中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降本增效,未来可能承担慢慢的变多的低空物流任务。此外,低空中端物流正在打通各种其他物流场景,融入更大的物流体系,有的场景实现与民航干支线货运航线联合运输,有的场景打通低空末端物流、形成无人机与固定翼飞机联合运输。
低空末端物流场景,运输距离通常在10公里左右,少数在10至50公里范围,运输节点主要依托形式种类丰富的无人机机场,用户多为直接下单的消费者(toC模式)。执飞机型与环境高度相关:城市环境下主要为多旋翼构型无人机,特殊地形下或运输距离较远时多为复合构型无人机。此类场景是当前低空经济中技术、运行方式创新程度最高、商业化落地最快的场景。
总体来看,2025年低空货运预计将大量应用新装备、新技术,通过显著降本增效扩大运营规模,相比于低空客运更接近“质变”临界点,从而走向大众日常生活。当前面临的痛点问题集中体现为:
中端物流场景中,部分地区出现一个有趣现象:两条处于相似地理环境、面向相似用户、运载相似货物种类的两条低空中端物流航线,一条采用成熟固定翼通用飞机的无人驾驶改型,一条采用新研发的中大型固定翼无人机。目前看来,两条航线均能很好适应任务需要,但随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两型无人机由于其市场占位的重叠必然面临竞争,运营商与飞机设计制造方将迎来更加深刻的博弈。甚至未来,竞争机型中还会加入长航程倾转旋翼无人机等更多新选项。
这种“有多种技术路径可选,但最优技术组合不明确”的现象在低空末端物流中体现地更加淋漓尽致:无人机通信导航采用4G还是5G?避障和起降引导以空中主动感知为主还是被动接受地面控制为主?目前来看,多数低空末端物流场景从低成本、快速实现运营的方面出发,选择4G+被动接受地面控制为主的方案,但未来随着物流订单、机队规模的扩大,场景运行复杂度将迅速攀升,很也许会出现某个临界范围,运营商需要在大量的技术组合中进行及时调整和决策,同时地面基础设施的跟进也面临考验。上述还仅仅列举了两项技术路径的组合选择,实际场景将面临更复杂的考量。
总之,发展低空经济依然任重道远,技术的持续突破、更加深入和科学的市场论证、综合考量的场景设计和发展决策,是当前迫切地需要的。本期公众号的叙述至此将告一段落,主编以一阕诗韵作为总结,希望新的一年见证更多低空经济的奇迹,让低空发挥出更大的价值、造福于人民。